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个班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趋向,也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世界观。因此,做好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我认为当好一名班主任,应该学会知、情、理、行。
一、“知”是前提。
知,就是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研究学生,综合掌握学生情况,对所有的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班主任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才会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行成好的班风。
很难想象,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缺乏了解的班主任能完成此任。学生的家庭状况、肢体状况、智力水平、学业成绩、思想品质、来往朋友及个性心理特征,如:性别、兴趣、意志、情感和动机等等,都是班主任“知”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证明:知学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我班学生张臻,资质很好,成绩一直不错。但是,在初二下半学期却每天昏昏沉沉,作业几次交不上,学习成绩更是直线下降。通过调查了解,才知道寒假期间去了网吧,现在把精力都用在了打游戏上了。了解这一情况后,我及时和家长沟通,,制定了家长老师定时联系的计划,在家里家长要多陪孩子学习、聊天、玩耍,在学校只要张臻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这样张臻时时刻刻感觉到老师和家长都很重视他,使他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后来,他学习就更加用心了。在前几天的期中考试中,英语考了102分的好成绩。
二、“ 情 ”是桥梁。
情,是班主任心灵深处缓缓流淌出的沁人心脾的清泉。唯有坚持以“情”感人才能增强育人工作的感染性、有效性。“情”的投入是班主任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效益。我一直认为,学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我班学生生病,我就送他们到医院就诊,给他们几句真诚的问候,使学生、家长都感到满意;还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或其他原因而影响情绪和学习,我就真诚的找他们谈心、帮他们想法替他们分忧------如此等等,学生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情。就在去年6月4号,那是我们学校一年一度开运动会的日子,当时我已请了假要陪女儿,可学校老师少,没有人带我的班级,虽然我相信同学们能安排好运动会的事,但我还是狠心抛下了女儿从鸡西准时赶回来了,当孩子们看到我突然出现在运动场时,就像分别了很久,围着我久久不肯离去,我永远都忘不了这一幕。运动会上同学们表现出色,连连夺得冠军,还取得了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后来有的老师问我,你都请假了怎么有回来了?我毫不犹豫回答,我的孩子是孩子,我的学生也是孩子啊。
三、“ 理 ”是通道。
班主任以“理”服人,是一个重要原则。须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如果不讲理,就很难从根本上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目的。
讲理,要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不落俗套、敢于创新,让学生乐于接受和领悟。在工作中,我利用班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组织学生讲他们身边的英雄模范、新人新事,就事论理、以理晓事,让学生心悦诚服。如刘家晨同学在初二上期期末考试时取得了优异成绩,于是产生了骄傲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在取得了成绩后------”的专题讨论会,会上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统一观点:胜不骄、败不馁。会后,自满情绪不见了,大家都积极复习。结果,在下学期期中考试中终于考出了优异成绩。
因此,说理要说到点子上,要说到“心”上,要说到“情”上。
四、“ 行 ”是关键。
以“行”服人,以身作责是班主任作好育人工作的关键。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的威信就在于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班主任的模范行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和滴水穿石的力量,班主任要“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特别是在一些所谓的小事上不可忽视。如与学生一起参加升降国旗仪式;爱护清洁卫生;同甘共苦与学生一起参加公益劳动;生活俭朴,不讲究吃穿;遵守纪律,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拖堂等等。这样即可让学生从班主任的日常生活中悟出立身作人的道理,达到填补学生精神上、行为习惯上的缺陷,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增强了集体主义意识,更重要的是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了解、增进了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为汶川地震捐款中,我带头捐了两次,学生们也不甘落后,班长紧随其后,使我班捐款额为全校第一。
玫瑰需要赞美,大树需要养料,牵牛需要扶持,而小草,也需要阳光指引生长的方向。而班主任就是学生前进的偶像,是学习的榜样,为此,班主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要做好基础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