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利与弊

发布日期:2022/5/5 15:59:26 来源: 作者:鸡西市第四中学安洪雪

《探究:科举制的利与弊》  教学设计

                 鸡西市第四中学 安洪雪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这一课就其本身而言,在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尤其是对于理解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近几年来,科举考试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是逐年上升的。通过探究这一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究科举制度这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的利与弊,为更好的进行一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音乐生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以及一些影视作品中对科举制度的概况作了大量描述,学生对一些史实有了一定了解,但这些都仅仅是表象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学生不再满足于感性的认识,他们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来了解科举制度在不同朝代产生的不同影响。高中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展示史料与视频,加上课外小组探究课上展示交流的形式,设疑激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科举制的利与弊;

2.了解历史概念科举制能够根据史料分析不同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3.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

      2.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

难点:评价科举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小测

学生观察学案上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以及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的探究习题。

学生完成学案

 

导入

时政导入,以时下热议的白湘菱事件导入新课,并引发学生思考,同样作为高中生的你们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科举制的利与弊;

2.了解历史概念科举制、糊名和誊录制能够根据史料分析不同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3.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的能力。

学生了解本课内容


【思维导图】

制作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思维导图,讲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微能力点A3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

学生了解

 

知识梳理

【讲授】

一、科举制在隋唐

1.利用材料讲授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展示隋唐时期的通榜和行卷,情景剧《王维行卷》

微能力点C2 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2.通过三则材料分析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有哪些?

二、科举制在明清时期

1.利用视频,分析明清时期在科举考试内容和程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利用三则材料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分析总结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有哪些?

微能力点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课外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并思考通过情景剧,能够看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有哪些?

 

课外小组合作探究,并总结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有哪些?

通过抽签的方式,小组进行合作,展示与交流。

 

小组抢答,进行知识总结。

小组合作

各小组利用材料,分别合作探究隋唐和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有哪些?

微能力点B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生代表来进行展示。

课堂总结

让学生来总结科举制的利与弊,学会评价科举制。

学生总结

 

当堂检测

1.2019年江苏T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2018年全国Ⅲ卷T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答案

课后测

完成课后测(课前任务单中的相关习题)


               探究:科举制的利与弊(课前任务单)

制作人: 安洪雪       审核人:  张照华         日期:  2020.12 

【课标要求】

掌握从汉到元朝的政治制度,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掌握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科举制的利与弊;

2.了解历史概念科举制能够根据史料分析不同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3.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的能力。

【学习重点】

1.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

2.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

【学习难点】

科举制的评价

自主学习:对基本史实的掌握要“牢” 

一、课前测:旧知回顾

1.中国古代选官制的发展演变

1)西周以前——

2)战国至秦和汉初——

3)汉武帝时期——

4)魏晋南北朝时期——

合作学习:对史料史识的理解要“深”

史论结合—让理解更深刻

探究点一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的出身统计表

朝代

宗室

世族

庶族

待考证

唐玄宗

3

24

3

4

唐宪宗

1

19

2

3

图片1.jpg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有哪些?

 

 

  

探究点二 

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

 

材料一:在科举制度下,州郡选拔的所贡之士能否及第、授官大权完全在于中央。科举制能够从隋唐延续至明清,正是因为它适应了历代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张希清《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材料二:明朝,在科举制下,知识分子若要实现读书、应考、做官这一人生成功三部曲,就不得不服膺当朝政治统治,放弃或至少减少自己的独立性。

                                 ——刘海峰《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

材料三明朝中期以后,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科举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精神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根据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有哪些?

 

 探究点三:

   思考: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哪个更加合理,请说明你的理由?

 

 

 

迁移学习: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要“活”

课堂对点练

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

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课下综合练 

1.2010年全国Ⅱ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2.2019全国名校)唐初,中央的“馆学生徒”考试入仕比一般士人要直接。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规定庶人子弟中有文词史学者“听入(国子监)四门学充俊士”。唐玄宗此举       

A.旨在提升中央官员的素质         B.开辟了考试选官的新途径

C.符合当时选官制发展要求         D.实现了各阶层的自由流动

3.明朝科举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因取士效果不尽理想,洪武六年一度停罢。洪武十七年,命礼部定科举程式,颁行各省,其后遂为定制。按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亦称秀才)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明初的科举制度      

A.以程朱理学为考试唯一内容        B.把官办学校与科举有机结合

C.力求改变宋元科举制的积弊        D.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而改革

4.2019年江苏T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5.2019年海南T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6.2016年湖南郴州)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      

A.科举制的实行                   B.宰相制的废除

C.行省制的确立                   D.抑商政策的松动

 

本节课的收获:(做笔记)

                                                             

                                                             

                                                             

                                                                                            

                                                             



微能力点使用说明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探究:科举制的利与弊》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一个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由于近几年,科举制的影响在高考中频频出现,而这一内容在教材中讲授的内容也比较少,因此,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顺利帮助基础薄弱的音乐生,来应对高考试题。

本课主要通过探究的方式贯穿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及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这一课中,我主要选择了以下5个微能力点: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B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C2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除此以外,我还在教学中凸显了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

1课前我针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制定了学案,让学生在课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探究的内容,方便他们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2)在教学设计中,我利用了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这个微能力点利用云课件中的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并在中国知网中查找相关论文,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内容,制作课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3)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在网络上查找了最近很热门的网络新闻

—江苏文科状元—白湘菱事件,利用网络中不同的声音,引发学生思考,质疑,导入新课。

   4)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我利用了C2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这个微能力点由于我教的班级是音乐生,我充分考虑了学情,课前给学生们分配任务,收集隋唐时期的资料,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了探究成果的汇报情景剧《王维行卷》,让学生们在情景剧中进行体验、感受、为同学们创造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在教学中进行质疑,通过情景剧,得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科举制的概念,我还利用了思维导图来制作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历程。

5)除此以外,我还利用了混合学习环境下的 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明确,完成报告单,分别探究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在展示环节,我还利用了希沃白板中的蒙层功能。

6)最后,为了了解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又一次利用了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进行小组PK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由于他们未来还是要应对高考的,在课堂教学检测环节,我还进行了真题链接,进行方法指导,提高了学生的高考解题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感受到了信息化技术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便利,也深知自己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多向各位同仁学习,为未来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而奋力前行!


主办单位:鸡西市教育局

承办单位:鸡西市信息技术教育中心

地址:鸡西市鸡冠区电台路30号

备案号:黑ICP备09001879号 黑公网安备 2303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