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之路上,我始终坚信,每一次深入的教学研究都是一次成长的蜕变。这次,我全身心投入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研课与磨课活动中,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探索之旅,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感悟。
一、研课:探寻教材精髓,把握教学脉搏
研课是教学的基石,在研究一年级下册教材时,我越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座蕴藏着无限教学智慧的宝库。例如“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看似贴近生活,但其中涉及的元、角、分换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却并不简单。教材通过大量日常生活购物场景的插图,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和换算关系。这让我明白,教学目标绝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了解学生学情是研课的关键环节。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他们的思维方式仍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比如,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中,我发现可以利用小棒、计数器等教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理解算理,这样远比单纯的口头讲解更有效。
二、磨课:千锤百炼,铸就高效课堂
磨课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心雕琢艺术品的过程,痛苦却充满意义。在准备“图形的拼组”这一课时,我最初的教学设计只是简单地展示各种图形的拼组方式,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在试讲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有限。
于是,我和团队成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反思。我们重新设计了教学环节,增加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拼出不同的图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同时,我还引入了一些有趣的动画视频,展示生活中各种由图形拼组而成的建筑和物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言表达上,我也更加注重简洁明了、富有童趣。例如,把“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样抽象的表述,换成“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像我们的小火车轨道一样,是平平的、直直的,而且是一样长的”。通过一次次的磨课,我不断优化教学细节,让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感悟:团队协作,实现共同成长
这次研课磨课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在团队研讨中,大家各抒己见,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课堂语言的组织,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有的老师擅长挖掘教材的深度,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有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总能在关键问题上给出实用的建议;还有的老师富有创意,能为教学设计注入新的活力。正是这种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让我的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教学设计也越来越完善。
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每一次课堂实践都是一次检验和反思的机会,学生的反馈是我们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保持对教学研究的热情,不断学习和创新,努力为学生打造更加精彩、高效的数学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