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教育云

跨学科视野下的课堂学习感悟

发布日期:2025/3/16 21:11:07 来源:鸡西市小学数学研修坊 作者:鸡西市师范附属小学校 范衍云

以北师大研修为契机,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跨学科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感悟。在知识日益融合、问题趋于复杂的教学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同样亟需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结合本次学习所产生的几点感悟:

 一、问题导向,锚定真实情境  

选择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或学科前沿紧密相关的复杂问题,一定要是学生切实能感受到的情境,不可又空又大,那样学生不能与之产生共鸣。在本次学习中,分享老师以“光盘行动”“马路红绿灯”等生活场景作为课堂切入点,创设大情境,让学生真正能触摸到、感受到,再通过家-校-社协同,在社会实践中使知识从“孤立概念”转化为“解决方案”。   

二、提炼核心概念,建立跨学科逻辑主线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尝试用“项目式学习(PBL)”这种新鲜玩法,给孩子们来点不一样的感受。比如说,搞一个“学校的绿化小能手”项目,让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亲自上阵去调研、测量校园里的每一寸土地,算算哪些地方适合种树,哪些地方该种花。

在这个过程里,不光是数学老师上阵,还可以把科学老师和美术老师都请来,大家一起给孩子们出谋划策,讲讲植物怎么生长,颜色怎么搭配才好看。这样,孩子们就能在实践中摸到数学的脉搏,感受到加减乘除不只是书上的符号,还能用来规划整个校园的绿化呢!

而且这个项目还能让孩子们学会怎么跟小伙伴一起合作,怎么动脑筋想出新点子。他们得商量着来,看看谁的意见好,怎么分工最合理。这样一来,不仅数学能力嗖嗖往上涨,团队协作、创新思维这些跨学科的能力也都能得到锻炼。

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就是让数学走出课本,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数学的乐趣,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力量。这样的课堂,孩子们肯定喜欢,也能学到更多实实在在的东西!  

三、以“能力图谱”替代“分数标尺”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以后得换个思路来看待孩子们的学习成果,不能总盯着那冷冰冰的分数不放。可以尝试用“能力图谱”来描绘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而不是只用一个分数就把他们定死了。

想想看,孩子们在学习数学时,他们不仅仅是在算题,还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他们可能会把数学和科学结合起来,探索自然的奥秘;也可能会把数学和艺术搭个桥,创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所以,评价孩子时,得看看他们的“学科整合度”怎么样,能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还得瞅瞅他们有没有“创新性”,能不能想出新点子、新办法;当然,还得看看他们的想法在实际中“行不行得通”,也就是实践可行性如何。

学习不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分数,更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多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跨学科能力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数学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主办单位:鸡西市教育局

承办单位:鸡西市信息技术教育中心

地址:鸡西市鸡冠区电台路30号

备案号:黑ICP备09001879号 黑公网安备 2303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