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教育云

关于吴正宪单元整体教学讲座谈感悟

发布日期:2025/3/16 21:18:38 来源:鸡西市小学数学研修坊 作者:鸡冠区东风小学 张颖

作为一名初入教坛的小学数学教师,我有幸通过线上资源学习了吴正宪老师关于“单元整体教学”的专题讲座。吴老师的教育理念如春风化雨,让我对数学教学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以下结合教学实践,从“理念启发”“方法实践”“自我反思”三方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理念启发:从“碎片化”到“结构化”的思维跃迁

吴正宪老师提出“依瓜寻藤,聚焦主题;顺藤摸瓜,建立结构”的十六字箴言,将单元知识点比作“瓜”,核心概念与逻辑关系比作“藤”,强调教师需以整体视角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认知网络。例如,在“数的运算”单元中,加减乘除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串联起来。吴老师以“10的再认识”为例,通过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让学生直观感知十进制与数位的本质,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结构化体系。

这一理念颠覆了我对传统教学“一课一练”模式的认知。过去,我常因“赶进度”而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学得机械、遗忘迅速。吴老师的“结构化整合”让我意识到,数学教学应像编织一张网,让学生在“藤”的牵引下自主探索“瓜”的奥秘,形成具有持久发展性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方法实践:以儿童为本,设计“有过程”的课堂

(一)问题驱动,激活思维

吴老师强调,好的数学问题应直指本质、贴近儿童认知。例如,在《三角形的分类》一课中,她抛出“一个三角形怎么会有两个名字?”的疑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类标准,深化对“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理解。这启发我在教学“图形与几何”单元时,设计开放性问题如“如何用一张纸剪出所有类型的四边形?”,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归纳特征,而非被动接受结论。

(二)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吴老师倡导“做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本质。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中,学生通过测量、记录、对比,自主发现“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恒定”,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尝试将此迁移至“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设计分糖果、折纸等活动,让学生在均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分数意义,而非机械背诵定义。

(三)文化浸润,提升素养

吴老师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如通过《小数的由来》《古人计时》等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我在“计量单位”单元中引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历史,学生不仅掌握了单位换算技能,更体会到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自我反思:从“教知识”到“育智慧”的转型挑战

(一)突破教材局限,重构单元主题

吴老师曾对教材进行“六条龙”式重组(如面积、体积、分数四则计算等),将零散内容整合为逻辑连贯的体系。反思自身,我在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过于依赖课本例题,未能将其与“面积模型”“实际问题”进行深度关联。未来需以核心概念为锚点,跨课时设计主题任务,如“设计校园花坛预算”,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运算律。

(二)关注学生差异,实现“真互动”

吴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是“思维碰撞”的主角。例如,在《重叠问题》一课,她鼓励学生用画图、列表等多种方式表达观点,并通过辩论澄清误区。反观我的课堂,常因“怕冷场”而急于给出答案,剥夺了学生试错的机会。今后需践行“等待的艺术”,允许学生用不同速度探索,在“错误资源”中生成智慧。

(三)终身学习,提升专业底蕴

吴老师以“年年有目标、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的治学态度,持续精进教学能力。作为新教师,我需加强理论积淀,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大观念教学”“项目化学习”等前沿理念,同时通过观课、磨课、反思,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智慧。

结语:以爱为舟,载梦远航。

吴正宪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领悟到,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与人格的润泽。作为新教师,我将以“结构化整合”为舵,以“儿童立场”为帆,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中,努力打造“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会用数学、感悟数学之美。正如吴老师所言:“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唯有真诚与真爱,方能点亮学生心中的智慧之光。” 

主办单位:鸡西市教育局

承办单位:鸡西市信息技术教育中心

地址:鸡西市鸡冠区电台路30号

备案号:黑ICP备09001879号 黑公网安备 2303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