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会学与教会、会教的双向奔赴
学校教育是一场教与学的双向奔赴,教学中这种既有个人成长,又有教学相长的“学”与“教”关系,用学会、会学,教会、会教这四个词来阐释比较恰当。
一、从“学”的角度说,要从“学会”到“会学”
(一)学会
1.定义。学会是指学习到能够熟练掌握的程度,是对对显性知识的接收与存储,表现为对具体知识、技能的记忆与复现能力。
2.认知特点。学会主要依赖陈述性记忆系统,通过重复强化形成“知识块”,如背诵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其特点是学习的被动性,依赖外部输入(如教师讲授、教材内容),知识边界由他人划定;表层化,关注“是什么”和“怎么做”,例如背诵公式、模仿解题步骤;结果导向,以标准化测试(如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指标。
3.局限。知识孤立存储,缺乏神经元网络的深度连接,易出现“学而无用”现象;短期有效,易遗忘或无法迁移;高效处理熟悉问题,但面对新挑战易失效。
语言学习,能记住单词含义和语法规则,但无法灵活运用于真实对话;数学解题,能套用教师示范的例题解法,但遇到变形题目时无从下手。
(二)会学
1.定义。会学是指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能够主动探求知识,具备创新性和适应性的学习能力。
2.认知特点。掌握学习方法,懂得自学意义,具备创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学习具有主动性,自主设定学习目标,通过提问、反思、实践探索知识本质;深层化,关注“为什么”和“如何创造”,例如推导公式原理、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过程导向,以思维过程、问题解决能力为评价核心。
3.优势。会学能够通过反思、类比迁移构建知识网络,促进跨领域联结;能够灵活拆解复杂问题,创造新策略;能够应对不确定性高的挑战;能够终身学习与自我迭代。
语言学习,能通过语境推测词义,总结语言规律,自主扩展表达方式;数学解题,能分析题目结构,拆解未知条件,结合已知原理构建新解法。
(三)学会与会学
1.区别。(1)认知目标不同。学会是解决“是什么”与“怎么做”;会学是探索“为什么”与“如何创造”。
(2)学习方式不同。学会强调对现有知识的被动接受与结果掌握,表现为通过记忆、模仿等方式完成知识积累,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侧重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论,强调理解、迁移与创新能力,如通过反思、实践实现举一反三,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语言学习,学会的表现是记住单词含义,但无法灵活对话;会学的表现是通过语境推测词义,自主总结语法规律;数学学习,学会的表现是套用公式解题,遇变形题目时束手无策;会学的表现是分析题目结构,结合原理推导新解法;技术适应,学会的表现是需反复培训才能操作新设备;会学的表现是通过底层逻辑快速掌握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
(3)境界不同。学会是结果状态,会学是学习境界。学会只表现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而获得知识的结果状态,会学则是一种能力,是学习水平和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境界。
(4)时效性不同。学会是暂时的,会学了是永恒的。学会具有短期性,可能因缺乏深度理解导致知识遗忘或无法迁移;会学具有长期性,通过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可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
(5)知识边界不同。学会是由教师、教材划定,局限于既定内容;会学是自主拓展,通过联想、质疑,突破既有框架。
(6)学会的人和会学的人的表现不同。学会者被动,会学者主动;学会者狭隘,会学者广阔;学会者懦弱,会学者无畏;学会者慵懒,会学者勤奋。
2.联系。(1)递进。“学会”是“会学”的基础,知识积累为方法探索提供素材。“会学”是“学会”的升华和目标,通过方法论的掌握,提升学习效率与深度;学习方法的最终指向是知识的内化,两者形成“手段—结果”的递进链条。
(2)循环往复。新知识的输入不断激活方法论升级,方法论优化反哺知识吸收效率,进而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良性循环。
(3)量变到质变。学会是知识积累的量变阶段,通过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方法论的形成提供素材;会学是能力突破的质变阶段,当知识积累达到临界点,会促使学习者形成主动获取、分析知识的系统性能力。
(4)能力和结果的互补。学会呈现静态结果,表现为特定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状态;会学蕴含动态能力,包含信息筛选、知识迁移、问题解决等可持续学习能力,两者构成“短期成果”与“长期素养”的互补关系。
(5)创新和适应的协同。学会侧重适应性学习,解决现存问题的知识应用;会学强调创新性学习,通过方法论指导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
二、从“教”的角度说,要从“教会”到“会教”
教会和会教是与学会和会学相应的概念。教会和学会一样,充其量是一种技术;会教和会学则是一种艺术。技术容易学,艺术无止境。因为易学,人们常会停滞不前;因为无止境,所以不管作为学生还是老师都要不断地反思、探索和完善。
从“教会”到“会教”是重要转型,强调教师角色从知识传递者向学习引导者的转变,其核心在于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教师素质重构
1.理念更新。要由原来侧重于知识点的单向灌输,追求学生对具体内容掌握的“教会”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思维方法的“会教”转变;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要契合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突破“知识传递者”的固化定位,将教学目标从“内容覆盖”转向“能力培养”,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批判性思维的激发。
2.角色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以“教会”为目标,强调知识完整性;而“会教”要求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例如通过合作学习、问题引导等方式,将课堂主导权逐步移交学生。
3.方法转型。情境化与跨学科融合,拓展课堂边界,增强学生的多维理解。通过设计开放式问题与真实情境任务,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学法指导的强化。教师需从“教内容”转向“教方法”,这一转型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通过“会教”实现“不教”,最终使学生成为自主、终身的学习者。
4.素质提升。要“教会学”,更要“学会教”,这是一项需要终身修炼的功夫。这不仅因为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更在于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态的过程”。无论是教育的媒介、教育的对象,还是教师自己,总是在变化之中。
“学会教”,要真正关注学生,要基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要守住教育的初心与情怀。会教需要高超教艺,必须以学定教,会教一定落实教会。
“教会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也是终极目标;“学会教”是守住底线、实现目标的“不二法门”,也是作为教师需要一直践行和努力的方向。
(三)课堂教学变革
1.从“记忆课堂”转变为“探究课堂”。要冲破应试教育的藩篱,采用诸如问题学习式、项目学习式、自主学习式、合作学习式、体验学习式、调查学习式等教学模式,借助一系列思维工具,诸如维恩图、概念地图、坐标图、金字塔图表、套盒等,充分发挥思维工具的两大特性——信息可视化与信息操作化,展开活跃的探究,造就可信赖、可迁移、可持续的新型能力,
2.从“独白式”转变为“对话式”。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对话的提问,等待学生的表达。在课堂的对话性实践中,学生彼此相互尊重,倾听对方的见解,形成彼此的主张,发现各自的困惑,展开互补的讨论。“对话”是学生“思考”的外化。在课堂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声音,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保障课堂作为“多声”对话的空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倾听那些反映“学困生”的“声音”,可构成深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契机。
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行为,不是单单的自我对话、反思,而是与教室里的教师、教材、其他同伴、环境等相互交流,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的一种行为,彼此从中才能真正地学得更深更透。
3.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模式”。课堂教学需要“模式”因为模式是前人积累经验的抽象和升华,模式可以规范思想,强化人们思想的转变。模式要与整体、个体的实际教学状况相结合才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教学需要模式,但不需要“单一模式”。未来教育,教学模式会更加多元、多样,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个体化。单一模式是刻板的,一以贯之的使用,会走向僵化、兴趣索然,衰退和灭亡。
无固定模式的模式是最高一级的模式。教学中,不可能存在万能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情境,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真谛就在于对旧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因材施教的“多元模式”。
4.从搞“模式”转变为讲“思想和原则”。模式是教学艺术的初级阶段,是操作及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还有比它更稳定、更高级、更本质、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等。模式不是万能的,但思想原则确是万能的。因为思想原则决定模式,原则是思想的凝练和体现。要改变目前的教学状况,就要先改变我们目前的教学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从改变思想做起。一旦有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形成了原则,就会有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体现这种原则的行为是诸多因材施教的“模式”。
没有思想原则,只有模式,是僵化的机械性活动。因为只学会了模式,而没有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不会应付变化了的实际情况。
课堂要讲哪些“思想和原则”?归结一下古今中外教育著作中提出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系统性、直观性、巩固性、量力性、启发式、教学相长、整体性、师生协同、反馈调节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在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少数是亘古未变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而大多数则被急功近利的现实弱化,甚至是遗弃。有生命力的,比较常用且有实效的有因材施教、巩固性、及时反馈调节、先学后教、精讲精练和从严管理等原则。
(四)评价方式转变
1.多维评价标准。从单一知识点考核转向综合能力评估,包括学习策略、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维度。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2.统筹兼顾。不仅关注知识掌握程度的“学会”,还需评估学生的思维过程与问题解决能力的“会学”。
3.数字化智能评价。数字化智能评价,为学生成长“画像”。研发数据系统,记录每一个孩子的学科成绩、行为表现、习惯养成、公共服务、团队协作、社会服务等。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评价,形成一套全程、全员、全方位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并通过柱状图、折线图等进行数据可视化呈现。
三、从教学相长的角度说,教会、学会和会教、会学相互促动
教会、学会和会教、会学的相互促动,就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互动、能力共同提升。
从教会到学会,是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收;从会教到会学,是引导自主学习,培养方法论。这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教师需通过“教会”知识引发“会教”方法,学生则从“学会”知识过渡到“会学”方法,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良性循环。
(一)教会与学会互促
1.教会是基础,学会是目标。教师要通过系统化教学传递知识技能的“教会”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的“学会”。“教会”是帮助学生学会参与、合作和重过程,是育好人、教方法、教做人。
2.学会反哺教会。学生“学会”过程中暴露的认知难点和疑惑,可推动教师调整教学方法。
(二)会教与会学互促
1.会教推动会学。教师从“教会知识”转向“指导学法”,通过问题链引导、合作探究等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会学倒逼会教升级。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要求教师强化教学创新。
(三)学会、会学和会教、会学互促
学会是前提,会学是深化;教会是前提,会教是深化。会学的学生必定轻松学会;会教的老师势必高效教会。
会教、会学是教会、学会的前提和保证,教会、学会是会教、会学的结果和延续。“会教”与“教会”是相辅相成的,但也并不是绝对的。“会教”的教师并不一定都能“教会”所有的学生;“教会”的功劳也并不一定都是“会教”的结果。教学本身就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学相长,才能让教学的魅力大放光彩,学生也才能有真正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