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诗中的多维视角,在语文课堂上化为培养学生高级思维的生动载体。9月8日,鸡西市和平小学语境文风团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匡如雪老师以《题西林壁》一课为范例,展现了“以文为桥,拓展思维”的教学实践,市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张倩老师现场点评,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指明方向。
课堂上,匡如雪老师以《题西林壁》的诗意解析为起点,打破传统古诗教学的文本局限。她紧扣“多角度观察”的核心,在学生理解苏轼笔下庐山“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基础上,创新引入“四位名人眼中的庐山”拓展内容——通过呈现不同身份、不同视角下对庐山的描述,引导学生从诗歌故事延伸到多元认知,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不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转化为可感知、可对比的思维训练,充分体现了高级思维培养与文本教学的深度融合。
课后,教研员张倩老师对本课进行专业点评。她指出,匡老师的课堂设计巧妙实现了“文本解读”与“思维拓展”的双向联动,以一首诗为原点,向外辐射的“四位名人人眼中的庐山”,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关键的是搭建了学生从“读懂诗”到“会思考”的桥梁,为古诗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同时,张主任也从教学节奏、学生互动细节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随后,匡如雪老师围绕本课进行说课,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计、拓展内容选择的初衷,到课堂生成的处理与反思,清晰呈现了整堂课的设计逻辑与实践思考,进一步引发了在场教师对“如何让经典古诗教学更具思维深度”的探讨。
此外,为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匡如雪老师还精心设计了分层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此次活动以课例为依托,以研讨为路径,不仅展现了教师深耕教材、创新教学的实践成果,也通过点评与说课进行反思,为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核心素养注入了新的思考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