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双减”政策精神,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我校小学数学教研组于本学期开展了“理论实践相融合·教学研究促成长”主题研修活动。本次研修以新课标为导向,聚焦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名师引领、课例研讨、经验共享等形式,探索高效课堂构建路径,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深耕课堂:教师教学风采多维展示
(一)教学魅力彰显,课堂焕发生机
在课例展示环节,杨思琪老师执教的《对称之美》一课令人印象深刻。她以“美”字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角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画花瓶”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使抽象概念具象化。课堂中,杨老师巧妙渗透转化思想,将数学与文化、建筑等学科融合,展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智慧。
杨思琪老师授课《对称之美》
段程菲老师在《十几减九》一课中,摒弃传统讲授法,组织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自主推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建构”,课堂充满思辨与创新的火花。两位教师的实践表明:唯有将学科本质与学生经验深度融合,才能让课堂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
段程菲老师授课《十几减九》
郑慧嘉老师所讲的《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阅读理解、分析问题、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
郑慧嘉老师授课《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风格凝练,团队共研共进
教研组以“同课异构”为抓手,开展多轮磨课活动。教师们通过反复修正教学设计、重构教学逻辑,逐步形成“问题驱动—实践探究—思维拓展”的共性教学模式,同时保留个性化教学特色。例如,低段课堂注重游戏化情境创设,中段课堂侧重逻辑推理与建模能力培养,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团队共研课堂教学策略
二、聚焦素养:基础教育改革深层探索
(一)优化教材使用,服务学生发展
针对教材编排特点,我校数学团队提出“三用”策略:
1.活用教材资源:以《认识图形》课例来说,教师巧用教材立体图形教具,让学生观察触摸,小组合作搭建,在实践中建立空间观念。
2.巧用生活素材:在《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学生通过“超市调查”“实物估测”活动,建立量感与数感。
3.拓展文化内涵: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融入古代商人分货故事,让学生理解分数,感受数学文化魅力 。
(二)技术赋能课堂,提升教学效能
研修中,团队积极探索信息化手段与传统课堂的融合路径。苏老师在《认识时间》一课中,利用动态时钟软件辅助学生观察时间规律,突出教学重点,学生一目了然。苏老师清晰的教学思维,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使数学课变的生动有趣,极大吸引学生注意力,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让抽象知识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苏红月老师探索361教学模式
三、直面挑战:“双减”背景下的教学转型
(一)减负提质,重构学习生态
团队针对“双减”政策要求,优化作业设计与评价方式。例如,设计分层作业单(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创新),并引入实践类作业,如“制作家庭调查表”“测量校园绿地面积”等,实现“做中学、学中悟”。
(二)以学定教,强化自主学习
在《认识时间》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拓展思维,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时间规律;《对称之美》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发挥想象,创造轴对称图形。学生从“依赖教师”转向“独立思考”,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意识显著增强。
四、反思提升:问题剖析与发展方向
(一)现存问题梳理
1.理论实践衔接不足:部分课堂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素养渗透”现象,数学思想方法融入不够自然。
2.科研实效性待增强:课题研究多聚焦教学技巧,对“核心素养落地”“跨学科整合”等前沿问题探索不足。
(二)未来改进路径
1.深化校本教研:建立“问题库—案例集—资源包”三位一体的教研体系,推动经验向成果转化。
2.拓宽科研视野:关注“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等热点,探索“数学+”跨学科课程开发。
3.促进均衡发展:通过院校结对、线上教研等方式,共享优质资源,助力教师梯队成长。
本次研修活动累计开展课例研讨12节、专题培训8场,形成优秀教学设计20篇、教学反思集1册。教师的教育理念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课堂形态从“教师主导”转向“师生共生”。未来,我校数学团队将继续以“研究深度、实践广度、育人效度”为指引,打造“有趣、有思、有魂”的数学课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智慧与力量。
教育之路,道阻且长;研修正道,行则将至。我校小学数学团队将以此次研修为新起点,在“减负增效”的征途中砥砺前行,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启迪智慧、润泽生命的沃土!
撰稿人:迟骋
审核人: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