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教育云

聚焦数学本质与思维深度 ----2025年高考数学情境设计的变革

来源: 作者:孙长卿 发布日期:2025/7/15 10:36:48

聚焦数学本质与思维深度

----2025年高考数学情境设计的变革

鸡西市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 李晶

2025年高考数学命题呈现了显著变革,直指数学教育的核心矛盾:如何平衡情境创设与数学本质、如何协调跨学科应用与学科深度、如何减少机械计算并强化思维。通过对2025年真题的深入分析,发现2025年高考数学试题在减少阅读量、消除非数学情境、聚焦纯数学理解方面呈现显著调整,体现了对数学学科本质的回归与核心素养的深化考查。

1.题干精简与数学本质的回归

025年高考数学在题干设计上实现了显著突破,通过精简情境描述、聚焦数学内核、信息结构化的处理,有效减少了非数学因素的干扰。这一改革呼应了“少算多思”的命题理念,将考查重心重新锚定于数学思维本身。

全国卷单选题前7题题干普遍控制在3行以内,均以纯数学符号直接呈现条件,无需额外文字解释。这种设计显著降低了阅读负担,使学生得以快速切入数学操作。相较往年,试卷整体阅读量压缩约20%,尤其删减了大量生活化描述(如“小明购物”“农田规划”等冗长背景),代之以数学语言直述问题核心。即便是保留情境的题目,也通过结构化处理避免信息过载。例如全国一卷第6题帆船运动中的“风速向量分析”,题干中“真风”“船行风”等术语均被转化为向量示意图,物理知识仅作为理解前提而非解题障碍。同样,第15题的疾病筛查统计题,直接给出列联表结构化数据,规避了医学背景知识依赖。这种设计确保了情境仅作为载体,而不构成解题的额外壁垒。

2.“少算多思”的命题转型与思维深度考查

2025年高考数学命题最显著的特征是实现了从“机械运算”向“思维探究”的转变。通过优化计算路径、强化开放思维,试卷为高阶推理预留了充足空间,使“多想少算”从理念落地为实践。如全国二卷第12题(概率递推),传统解法需构造递归式,但若发现对称性规律,仅需2步即可得解。同样,新高考一卷第17题(立体几何外接球)虽涉及空间向量,但通过基底投影法将三维运算简化为二维坐标变换,计算量压缩近40%。“数学之美在于思维而非重复演算,过度生活化反而模糊学科本质。”

同时创新性开放题成为考查思维深度的关键载体。全国二卷第18题要求探索“极值点与零点关系”,允许通过函数单调性分析、洛必达法则或图形估值等多种路径求解,考生需根据自身认知结构选择最优策略。这种设计有效区分了“套路刷题手”与“概念理解者”。

3.跨学科情境的理性定位与优化方向

2025年试卷对跨学科题目进行了重要修正,摒弃了“为跨而跨”的形式化杂交,转而以数学工具应用为锚点,实现学科交叉的深度兼容。这一调整显著提升了情境的学科适配性与解题纯粹性。教育部考试院明确强调:“所有题目均在课标范围内,创新性仅体现于知识的新颖组合。”全国二卷第19题的乒乓球训练概率题,虽设定为运动场景,但迅速抽象为马尔可夫链模型,实际解题只需处理递推关系。这印证了命题的成功转型为从情境杂交到模型提炼。

数学教育需回归思维本质,在概念理解与模型建构中寻求突破,方能在创新命题中实现稳定发挥。“数学思维的本质价值”在2025年高考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当题干剥离冗余情境、计算回归工具本位、跨学科褪去形式杂交,数学终于展现出其作为“理性科学基石”的纯粹光芒。在今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应该从“解题技巧”转向“概念理解”,强化核心概念的深度剖析,引导学生建立“问题拆解-模型构建-逻辑验证”的思维链训练体系。开展“数学文本精读”专项训练,培养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历年真题,总结数学问题的典型表述模式(如“存在性问题”“恒成立问题”“最值问题”的常见设问方式),引导学生识别题干中的数学指令词(如“证明”“求”“确定”)。同时,强化符号语言与自然语言的互译训练,提升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敏感度。

2025年高考数学试题通过阅读量精简、情境纯化与纯数学理解的深度考查,实现了从“知识覆盖”到“素养聚焦”的范式转变。这种命题趋势要求中学教学回归数学本质,强化概念理解与思维训练,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去情境化”的数学抽象能力。未来备考需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本,通过多样化的情境训练与开放性问题设计,助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适应高考改革新要求。

 


主办单位:鸡西市教育局

承办单位:鸡西市信息技术教育中心

地址:鸡西市鸡冠区电台路30号

备案号:黑ICP备09001879号 黑公网安备 2303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