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5年高考数学试题分析谈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的
提质增效策略
—— 从高考 Ⅰ、Ⅱ 卷看教学方向
鸡西市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 林姝丽
在“双减”政策与高考命题改革的双重驱动下,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成为高考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核心突破口。2025 年高考数学Ⅰ、Ⅱ卷中,主要Ⅰ卷新定义题型、情境化试题思维量增加,这些变化直指思维能力的考查。以下从三个关键维度,结合真题案例阐述具体教学策略。
一、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加强基础性考查
2025年高考数学命题突出基础性考查,全面检验学生的学科基础,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夯实学生知识根基,培育学生发展潜能,在Ⅱ卷中单选1-8,多选9、10,填空11、12,解答题15、16、17,19题第(1)、(2)问,Ⅰ卷单选的1-5题,多选第9题,填空第12、13题,解答题的15题,17题第(1)问,18题第(1)问都能从不同层次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为整卷知识结构的稳定、难度的稳定筑牢地基。
教学建议:
由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构成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石和框架,2025年高考数学命题突出基础性考查,全面检验学生的学科基础,Ⅱ卷第2题(必修二教材80页第三题第(2)问),第5题(必修二教材44页第2题),第9题(选择性必修第二册37页第1题第(3)问,八省联考19题考查了立体几何的翻折问题,并且考查了面面垂直和有关球的问题和Ⅰ卷的17题有很大的相似度,在教学中要回归课标、教材,引导注重概念教学,夯实学习基础,要加大阅读能力、计算能力、思维拓展训练,不放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多关注名校的模拟题,结合学情设置符合自己学生的教学风格。
二、强化逻辑推理链条:从“解题步骤模仿”到“思维路径构建”
2025年Ⅱ卷第 19题要求学生从第1问(特殊)到第3问(一般)的推理,本题在理解题意、计算过关的基础上(1)、(2)问难度不大,第(3)问对于学生既是时间又是能力方面的双重挑战,此题在平时教学上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具体场次例如从100个球到102个球中哪些能符合题意,“增量”是什么,然后再换成字母就可以得到第2m+2个球相对2m个球的关系式,这个题如果平时没有相应的思维训练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得到结果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明了高考改革的方向,“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或考核内容体系,重点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此题突出思维能力考查,在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方面进行了新探索、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这类题目会暴露学生常见的思维断层,学生无法建立“情境→符号化→运算→结论”的逻辑链条。
教学建议:
拆解真题答案:以Ⅱ卷第 18 题第(1)问的零点证明为例,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答案反推为什么选择作为右端点,它是如何选出来的?由于ln(x+1)≤x,然后取方程
x2-kx3=0的根即可得到结果。
设计阶梯式问题链:针对 Ⅱ 卷19题第(3)问,设计 “具体事件概率→事件关系转化→某类事件内部关系推导”的三级问题,每级问题让不同的学生进行作答。对于马尔科夫链等问题可以结合选择性必修三教材91页第10题进行讲解。
“错误思维诊断”:收集学生课上、作业、卷子中的典型错误(如公式理解、记忆、计算不准确等),让学生分组辨析错误点,强化知识严谨性。
三、激活创新思维触点:在“跨模块联结”中打破思维定式
2025年Ⅰ卷第 16题第(1)问证明数列为等差数列,第(2)问导数与错位相减法求和的融合。(1)问反映了学生的底层逻辑:证明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思想方法---定义法的不清晰加之形式的“复杂性”会对学生的证明有一定的难度,(2)问反映出学生跨模块思维迁移能力的薄弱,对基本题型认知的匮乏,最后再被计算的严重打击以失败告终。反观这道题其实是一道很有创意的试题既把两个难度不太大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同时巧妙地考核了两大模块的核心知识点,又不失计算、化简、变形应用的一个典范。
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我们应避免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象发生,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建立“真题 - 模块”关联库:可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真题、模拟题等收集相应跨学科的题目,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开展“变式重构”训练:教师可以自己有意识改编一些题目,让学生的思维经常得以训练、开发从而建立一定的知识网络,能更好地把学科内的知识、跨学科的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达到思维的提升。
开展“一题多解”训练:针对Ⅱ卷第13题,要求学生从“代数运算”“几何图像”“特殊值验证”三种路径解题,并分析不同路径的适用条件。这种训练能使学生在面对开放题时,不至于束手无策,能有一定解题思路。
研究表明,聚焦核心题目的思维训练效率是题海战术的 3 倍。思维训练与 “双减”的平衡,在“少而精”中实现深度提升,通过以上想法,我们可以以近 5年高考真题为核心素材,每模块精选典型题进行深度剖析,而非大量刷题。这样既能呼应 2025 年高考数学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又能在“双减”框架下实现“减量提质”。
相信当2026年的钟声敲响时,那些在课堂上点燃的思维火花,终将汇聚成照亮前路的星河——这,便是“双减”背景下教育提质最动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