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作为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促进知识整合与迁移有着重要意义。王月芬老师在《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一书中分析到:“课程视域要强调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强调基于不同学生的情况,运用“目标—设计—实施—诊断—改进”的科学研究范式”。
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观更加注重作业的目标性、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因此也可更加的科学灵活地发挥作业的活动、学习、评价的功能。2022版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与学,提出了单元设计、结构化教学,注重“教—学—评”一体化的新模式。单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关联性、综合性、递进性和相对独立性。站在单元的高度看分课时,就能把课时与课时之间重复的部分删减,让作业更优化、更适合。在设计和整合单元作业时我认为要把握这几个方面。
一、单元目标与作业目标的确立
1.确立单元目标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确定单元目标时,可以结合单元导语,正确解读单元要素,将其转化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并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围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从低段、中段到高段,目标层层递进,螺旋上升。通过单元目标纵向、横向的对比,分析这一单元在整套部编版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注重培养学生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二上第七单元的主题是“想象”,二下第二单元“春满人间”三下第一单元的主题“可爱的生灵”,这几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阅读与想象相关,单元目标的层层递进,旨在渐进式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语文能力。
在单元目标横纵分析之后,接下来确定单元的教学方法,包括语文要素(技能写法)、技能训练重点以及训练方法;课文重点与难点、语文要素与教法。
2.处理好单元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单元作业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要相一致,以保证作业可被学生理解,避免因为作业陌生,而使作业的难度加大。单元作业目标不能仅仅作为教学目标的巩固,还需要适当考虑如何弥补课堂上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单元目标的设计,要对课程目标有整体的把握,还要关注每个课时作业的目标。
单元作业目标设计好后,将其分解到课时作业目标中去,结合对这一单元每篇文章的基础知识点、技能训练点、立德树人点的梳理,由此确定课时作业目标。此外,确定课时作业目标时还应虑是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因为作业难度过大,导致学生失去兴趣。
3.作业内容与作业目标相一致
设计作业内容是要保证作业内容的科学性,是否符合设定的作业目标、本体性知识是否准确、表述是否清晰无歧义、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
二、作业内容设计
1.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分析学情、设计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分层作业、跨学科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所收获,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设计基础巩固型作业、能力提升型作业、实践拓展型作业三个方面内容。
基础与巩固性作业着重考察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能力提升型作业集中训练语文基本素养及考察知识迁移水平。此外,在实践与拓展作业中加入思维导图制作,以单元主题或以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主,制作思维导图。学生需要自己收集资料、设计版面、撰写文字内容,锻炼综合能力。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且灵活的学习工具,学生利用好这一工具,便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使得学习思路更加清晰,这种有趣的的学习形式让整个学习活动更加有趣,有效地提升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单元作业设计,更加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并由此获得问题解决能力、元认知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以此弥补基础性作业的不足,拓宽学习时空,让作业更加丰富,让孩子们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
2.作业难度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个发展区,一个现有水平,一个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的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在设计作业时,还要注重这一发展区的确立,作业的难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新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对于基础性巩固型作业需要教师通过巧妙地设计,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完成。能力提升型作业和实践拓展性作业的难度又不能过高,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三、作业评价标准
作业评价标准以作业目标为起点和考核点,作业评价标准紧紧围绕每课作业目标及作业内容,设立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学评形成合力,呈现的形式由低到高,包括字迹工整、答案规范表达、准确方法运用、思维导图等几大板块,再通过具体的评价内容量化作业评价,通过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清晰了解自己作业的表现。
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方法”的使用就是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运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在单元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明确的单元教学、作业目标是设计单元作业内容的关键,而正确的分析学情是让设计的单元作业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可使用性的重要一环。教学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作业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自我巩固,也是知识迁移的过程,作业则是促使学生由“知”向“行”转化的工具。
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优化作业设计时还要充分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分层作业、跨学科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通过针对性的作业评价,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让学生在作业找到挑战的成就感,促使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样,作业与课堂教学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同时,学生透过完成单元作业内容的过程中,也能将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迁移到课堂学习中,助力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发展。
新闻来源:城子河小学
撰稿人:王晶
审核人:荣佳雯